8月29日,川东北地区农村改厕技术培训暨经验交流会在营山县召开。来自省农业农村厅及川东北五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的60余名业务负责人及业务骨干齐聚营山,实地参观营山县“厕所”成果,并对农村改厕模式、施工要求、施工步骤和验收要求进行现场点评。
初秋时节,大地锦绣,行走在营山乡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串连起家家户户,一处处农家院落干净整洁,崇尚文明和谐的新风涤荡乡村。近年来,营山县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方便,小厕所、大民生”理念,深入推进“厕所”,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为切实推进“厕所”,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营山县分别成立县、乡、村(社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定期调度改厕进度和质量。成立以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工作专班,组建1支专家团队、1个执行小组、4个协调小组,将“厕所”纳入县级综合督导。
8月30日,笔者走访营山部分村落,只见村文化墙上张贴着文明如厕、卫生厕所日常管护等宣传画,一张张农村改厕“明白卡”格外醒目,改厕的好处和意义、建设标准、相关政策、奖补标准和建设流程一目了然。
据营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介绍,改厕初期,针对部分农户旧习难改、嫌麻烦的实际,为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观念,营山县从小(学生)青(青年人)两个群体入手,发放宣传资料、组织人员宣讲、设置宣传专栏,通过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家人。县农业农村局、乡镇、村组干部通过社交媒体转发改厕相关知识,利用“村村通”广播宣传政策等,营造推进“厕所”的良好氛围。
建设中,为严把改厕质量,专家团队定期不定期到项目村进行指导,相关人员现场进行质量监督,改厕进度每旬一调度、每月一通报、每季一考核。对于洁具、厕具、成品化粪池等改厕产品严格筛选,合格证、检验报告缺一不可,确保改厕质量经得起实践检验。
截至2022年底,营山县已累计打造96个“厕所”整村推进示范村,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2.7万户。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8.7%。
8月31日,笔者在骆市镇建通村看到,一栋栋新建的川北特色民居格外惹眼,房内窗明几净、家具摆放整齐。村民们三三两两坐在堂屋门口谈天说地,谈起户厕改造带来的可喜变化时,个个都乐呵呵地竖起大拇指。
村民周大爷一边说一边领着笔者进屋参观,只见室内白墙粉饰一新,干净的“蹲立式”厕坑、全新的抽水箱格外显眼。“改造厕所后,家里住起来更加舒心了。”周大爷介绍,根据家里原有厕所的情况,他在改造中选择了“三格式”改造模式,增添了抽水箱和粪污处理设施,使用起来卫生又方便。
作为“厕所”的先行者,也是最早的一批受益者,周大爷告诉笔者,“以前大家用的都是旱厕,没有水箱,粪水直接排进自家猪圈,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蚊蝇乱飞,隔多远都能闻到一股臭味。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水冲厕所,干净又卫生!”
“根据每户情况不同、需求不同,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厕所改造中因户施‘厕’,让农户享受改厕便利。”营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忠介绍,该局在“厕所”实施前期派人深入农户家中走访,充分听取农户的改厕意见。在改造中充分结合乡村自然、地理条件、布局形态规模等实际情况,提供了适合实际的多套方案供农户自行选择,更加高效地帮助农村群众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一项项精准措施落地,不仅提升了农民的参与度,又确保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实效。营山县政府副县长冯娟坦言,因地制宜找对策,不仅能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更能确保户厕建设“能用、管用、实用、好用、耐用”。
9月1日,走进东升镇黄桷社区向家小院,院里一片绿意盎然,一块整洁的水泥平台和郁郁葱葱的小菜园吸引了笔者的注意。
“这里采用的是‘3+人工户用湿地’模式,适合厕屋可以直接接入新建化粪池的农户,旁边是小型人工湿地。”营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股室负责人边走边进行专业解释,“粪污经三格依次进行生物发酵、沉淀,病菌和寄生卵被杀灭,再通过人工湿地净化后,实现无害化处理,肥力没减少,完全可以作肥料。”
“目前我们运用最多的还是三格式、3+旧、沼改厕这三种模式。”该负责人介绍,营山县根据川东北地区典型的大散居、小聚居特点,因地制宜探索了“三格式”“3+N”“3+旧”“沼改厕”“3+人工户用湿地”五种模式和联户模式,改善了如厕环境,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处理。今年预计还将完成45个行政村(社区)9600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
随着改厕工作的推广,人居环境改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不仅要建设好,管护好更是重中之重。为此,营山县、乡镇两级出台了管护机制,农户厕屋垃圾纳入村级保洁范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并把乡镇(街道)、村厕所后期管护纳入年度考核。明确农户为管护主体,对于无管护能力的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由村(社区)组织保洁队伍对其厕所粪污进行定期消纳,以保障厕所的正常使用。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厕所管护相关知识,增强群众的爱护意识。
“干净的户厕是村居的‘里子’,更是村民的‘面子’”。营山县委杨佳表示,接下来,营山将在探索上再深化、推广上再发力、宣传上再深入、管护上再添策,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