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读书天,世界读书日前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探寻魔法起源——《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新书分享会”在红楼公共藏书楼举办。
在2017年,恰逢《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二十周年,J.K.罗琳携手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与大英图书馆,筹办了一场展览。这场展览中,展出了大量由大英图书馆档案馆提供的文物,更有J.K.罗琳的私人收藏。
《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一书就收录了大英图书馆策划的“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特别展览的全部内容,展示了大英图书馆档案馆和各地博物馆提供的珍贵藏品,并首次公开来自J.K.罗琳私人收藏的手稿、插画等。这些材料将带读者全方位探索“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发掘真实历史中的魔法起源。
从天文学到魔药学,再到魔咒学、变形学,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所教授的那些课程,可以在这些真实的文献材料中找到对应——这里有着古老的魔法书、天球仪,装帧华丽的卷轴记录着长生不老药的秘密。更有装着龙血的瓶子、蛇形魔杖、稀奇的曼德拉草根、马人的画像,甚至还有如假包换的女巫扫帚。神话、历史,还有贯穿“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神奇魔法在交相碰撞。
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张劲硕,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副教授蔡峥,“哈利·波特”系列主要译者马爱农,原责任编辑王瑞琴,“哈利·波特”工作室负责人翟灿,《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译者向寻、冬翌等进行了分享。
2024年是“哈利·波特”中文版图书面世的第二十四年,谈起过去这些年的出版历程,首任责编王瑞琴回忆起初读“哈利·波特”所感受到的震撼与最初人文社拿到版权的激烈竞争过程,也为读者讲述了J.K.罗琳投稿被多家出版社拒绝的经历。
谈到《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这本新书,王瑞琴说:“我认为这些有‘魔法’的物品其实就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给人类留下的财富。它具有历史价值、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甚至有科学价值,它的价值是无形的,但又是非常宝贵的。”
“哈利·波特”的翻译过程同样有着丰富的故事,马爱农分享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翻译之路,她告诉读者,每次翻译“哈利·波特”系列新书都是新的遇见、新的挑战与新的惊喜。她亦分享了自己的翻译心得,她说:“译者经常要做一个隐身人,要表达的不是自己的观点和好恶,而是要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人物和情感,无限接近作者的思想感情。”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哈利·波特”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在此,J.K.罗琳对保护神奇动物课着墨颇多,更在2001年化名纽特·斯卡曼德出版了《神奇动物在哪里》,详细介绍了九十一种遍布世界五大洲的神奇动物特征与习性。对于“哈迷”而言,无论是充满趣味的保护神奇动物课还是善良可爱的保护神奇动物课教授鲁伯·海格,或是炸尾螺、火龙等神奇动物,都是魔法世界中最有趣而美好的记忆。
张劲硕为读者讲述了凤凰、蟒、蟾蜍、猫头鹰等动物在魔法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与异同。谈到有些魔杖的杖芯取自动物的身体,他说:“其实这些东西有联系,意味着我们人类想象中的很多超能力、超现象就是从动物身上汲取而来的,这些东西能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奇。‘哈利·波特’也好,《山海经》也好,各种各样神兽的形象都有现实的原型,同时有我们想象的空间,有我们对动物的某种特质的一种抽提,抽提出来的东西一定会赋予它魔法的力量、神的力量,为它赋予特殊的行为、习性。神奇动物在哪里?神奇动物就在你的心里。”他还呼吁读者们多去野外,去大自然当中看野生动物,感受本身就充满了魔力的大自然。
蔡峥告诉读者,“哈利·波特”中的小天狼星是真实存在的。西方有一套“星等”概念,这套系统现在还在使用,以天狼星为零等星来记录。天狼星实际上是一套双星系统,它距我们大概8.6光年远。蔡峥还谈到了夜骐,他说:“见过人的死亡的人才能看到夜骐,这是非常神秘的,而科学的发展也一步一步证明了神秘的东西是有道理的。以前科学研究上常常会忽略,但人的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存在关联,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用不一样的测量方法就会塌缩到不一样的本征态上,实际夜骐这种动物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想法。”蔡峥还谈到了恒星、平行宇宙、光污染,亦从猎户座谈到了哆啦A梦的“任意门”,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与遥远星空的呼应。
据悉,人民文学出版社迄今已经出版了平装版、典藏版、英汉对照版、全彩绘本、多卷本、“霍格沃茨图书馆”系列、“神奇动物”系列,以及《魔法一年》《霍格沃茨学年手册》《探秘霍格沃茨》《霍格沃茨圣诞立体书》《探秘对角巷》《魔法史之旅》《哈利·波特电影角色书》等品种。
翟灿幸运地经历了由“哈迷”到“哈利·波特”系列责编的转变,她说:“我们每天都在想还能为‘哈利·波特’做些什么,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新鲜的东西。”翟灿告诉读者,继《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出版之后,备受期待的《哈利·波特魔法图鉴》正由马爱农老师翻译,也将在今年出版;学院版的第六册和第七册将在上半年画上的句号;二十五周年纪念版将于今年十月推出。